1基础建设领域用钢
目前我国400MPa以下带肋钢筋占总量59.6%,约为7800万t,而国际上已经基本不采用这类钢筋。热轧窄带钢产量为4541.4万t,比2005年增长50.7%,应被先进宽带钢取代。钢结构用中厚板年产量约4000万t,以Q235、Q345为主。日本建筑用中板最高强度已达690MPa,神户制钢已开发出建筑结构用780MPa级钢板。我国Q420-Q460级中厚板应用量少,总共仅占5%。输电线塔用钢(工、角、槽钢)采用Q420B代替现有Q235-Q345型钢,能有效节约钢材6%-8%;采用Q460B可节约钢材10%,二氧化碳减排在百万吨以上。
当前我国低强度品种钢仍占有相当比例,因此发展高品质钢,淘汰约1亿t低档品种,是解决能源、资源和环境瓶颈的有效措施。发展高强钢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:钢材的焊接性及焊接工艺;钢材的低温韧性及脆断倾向;钢材的抗环境腐蚀能力及防护技术。
2能源领域用钢
2.1 700℃高参数先进超超临界机组关键品种
火电占我国实际发电量的82%,截至2012年我国已占600℃电站全球装机量70%,为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,各国正安排研发700-760℃高参数机组。700℃以上机组钢材将由铁素体、马氏体组织向奥氏体和耐热合金转变,相应各种钢管、汽轮机构件等将有重大变化。
2.2 X100超高强度油气输送管线及配套钻采用钢
要求单管年输气量从300亿m3(西气东输二线)提高到450-500亿m3。
3交通领域用钢
3.1汽车用钢
关键目标是轻量化和安全化,车身强度提高80%,车身重量减轻25%。20世纪90年代,国内外研发第二代汽车用钢,2008年以后开始研发第三代汽车用钢。
3.2轨道交通用钢
以钢轨用钢发展为例(约250年发展史)。第一阶段(150年)(1761- 1910):由铸铁钢轨发展到软钢钢轨;强度从180MPa提高到600MPa;表面硬度从170HB上升至200HB。第二阶段(1910-1980年代):发展热处理轨(端淬/整体淬火);强度从900MPa上升至1200MPa(接近极限);表面硬度达到270HB。第三阶段(1980年代到现在) :强度可达2000MPa,耐度、冲击断裂韧性明显提高。至今各国都在进行研发,但尚无完全成功、完全工程化项目。
4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用钢
我国目前尚无成熟钢铁品种供东海和南海安全服役。这些地区高湿热、强辐射、高Cl-环境和微生物侵蚀造成严重腐蚀。深水高压、高温(热液区)、低温(2℃)等复杂环境造成材料和装备开发困难,急需研发新型合金体系(见表1)。
表1 我国海洋工程用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
关键品种
|
国内先进水平
|
国际先进水平
|
特厚板
|
620MPa,E级,厚度小于127mm有供货
|
690-720MPa,F级,厚度127-256mm
|
大口径无缝管
|
620MPa,E级,最大壁厚20mm有供货
|
690-720MPa,F级,最大壁厚40mm
|
H型钢:355-390MPa,E级,翼缘厚度小于40mm;
球扁钢:非调质355MPa,D级,最大规格36#
|
H型钢:460-550MPa,F级翼缘厚度100mm;
球扁钢:非调质390MPa,E级,最大规格43#
|
|
大壁厚深海管线钢、隔水管
|
深海管线:420-490MPa,E级,最大深度300米;
隔水管:国内空白
|
深海管线:490-550MPa,E级,最大深度3000米;
隔水管:X80-X100,合金管等,具有良好的抗深海压溃性能、腐蚀性能和疲劳性能
|
岛礁基础设施用耐蚀低合金钢
|
耐候钢:345-700MPa,近海岸南海地区出现腐蚀加速现象,耐海洋大气腐蚀钢无成熟品种;
耐蚀钢筋:400、500MPa耐蚀钢筋,耐海洋腐蚀环境钢筋无成熟品种
|
耐候钢:345-700MPa海岸耐候钢,3Ni、Al-Si、Ca-Si等系列,均无近海岸南海地区使用历史;
耐蚀钢筋:已经开发了345MPa耐海洋腐蚀环境钢筋
|
5先进装备业用共性关键材料
5.1轴承钢
急需开发高纯净、高均质、高性能的民用高端和航空轴承钢,目前国内航空轴承寿命只有国外的1/4-1/5,应将轴承设计、制造和服役与轴承钢关键系统集成(见表2)。
表2 以2010年轴承钢质量统计为例
现统计“特殊质量轴承钢”实际为“普通质量轴承钢”
|
实际“优质轴承钢”
|
实际“特殊质量轴承钢”
|
航空轴承钢
|
|
项目
|
新标准拟用名
|
优质钢
|
高级优质钢
|
特级优质钢
|
新标准
|
T[O]≤12ppm
|
T[O]≤10ppm
|
T[O]≤7(6)ppm
|
|
Ti≤50ppm
|
Ti≤30ppm
|
Ti≤15ppm
|
||
Ds2.0级
|
Ds≤1.5级
|
Ds≤1.0级(17mm)
|
||
统计量
|
373.32万t
|
80万t
|
50万t
|
1100t
|
注1:山阳、大同轴承钢,T[O]≤5ppm,Ti≤5ppm,Ds≤7.5mm。
注2:现标准对Ti、Ds没有规定,“拟用名”是担心“落后”轴承钢制造厂暂时难以接受。
5.2齿轮钢
我国使用的高端齿轮约三分之一依靠进口,急需强化和梳理我国齿轮钢系列。表3引述的国内外差距表现在冶金成分控制,使用性能稳定、热处理质量好坏方面均需努力。
表3 国内外齿轮钢性能差距
序号
|
对比项目
|
国内水平
|
国外水平
|
1
|
淬透性带
|
12HRC,较好6-8HRC,不稳定
|
最高4HRC,一般6-8HRC,稳定
|
2
|
晶粒度
|
5-8级
|
5-8级
|
3
|
性能
|
不稳定
|
稳定、均匀
|
4
|
成分波动
|
波动大
|
[C]0.02-0.03%,△C<0.005
|
5
|
T[O]×10-6
|
10-20
|
≤15
|
6
|
S,%
|
0.010-0.030
|
0.02-0.035
|
7
|
Al,%
|
0.02-0.055
|
0.02-0.055
|
8
|
Ti,%
|
≤0.01
|
|
9
|
Cu,%
|
≤0.03
|
|
10
|
尺寸精度
|
φ<20mm±0.2
φ≥201%以内
|
|
11
|
运行寿命
|
约20万公里
|
30万公里以上
|
5.3模具钢
由中国模具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,进口高端模具比国内生产的模具还要多,说明模具钢的产业化和工程化存在极大差距。对大型精密模具,例如C级以上汽车覆盖件模具,兆瓦级以上风机模具,动车组齿轮箱模具及超高速(>300km/h)精密模具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开发。
(本文根据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宇庆在第九届中国钢铁年会上的发言稿整理)